对于纺织材料来说,为提高其视觉白度,通常在湿处理阶段或者洗涤过程中使用荧光增白剂增白,荧光的产生使纺织品白度评估更加复杂。那么,怎么评价荧光增白纺织品的白度?本文介绍了荧光增白纺织品白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
荧光增白纺织品白度评价方法?
MacAdam于1934年首次提出用仪器测量物体的白度,并建设性地提供了一个与物体的目测白度数据相关的方程。尽管MacAdam的白度测量方法没有被广泛采纳,但却启发了人们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颜色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用于白色材料包括纺织品、浆粕、纸张和涂层的测量方法,其主要目标就是研制出一种单尺度白度评估方法,即白度指数,用以建立生产公差,并方便地指导产品制造。截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开发出超过一百个白度指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然而,所有这些白度指数准确与否取决于以下条件:
1)目测白度数据的可靠性;
2)反射分光光度仪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3)仪器测量和目测评估白度数据相关性的准确度。
事实上,绝大多数白度指数是依靠经验将仪器测量和目测评估白度数据进行相关性运算得到,且由数量较少的观察者对有限数量的白色样品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获得,因此,这些白度指数在应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甚至是无效的。此外,参加数据采集的观察者可能会对红、绿色调的白色物体分别有所偏爱,从而影响目测评估白度的一致性;而只有偏爱蓝色调白色的观察者才被认为会对白色物体给出中性色调的目测评估白度。尽管人们试图在描述物体白度的实践中达成一致观点,期望找到一个最有效的白度指数,但至今尚未取得显著突破,而荧光增白剂的广泛应用使问题更加严重。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认识到建立一个统一的白度测量方法的重要性,采纳了Ganz等人的研究成果,推荐了著名的CIE白度指数和一个色泽指数,分别用于测量物体的白度及色调取向。目前,CIE白度指数和色泽指数已被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会(AATCC)接受作为纺织品白度测量的标准,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荧光增白纺织品白度评价存在问题:
尽管CIE白度指数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简洁,但是它与人眼对白度的视觉评估之间的相关性不够好,尤其是用于测量荧光增白样品。这些问题不一定是由公式自身误差造成的,而有可能是由一个或多个在当时实验条件下无法充分控制的关键变量造成的。这些变量包括:
1)用于荧光白度测量的反射分光光度仪存在显著的仪器台间差;
2)所用标准对色光源箱中的光源含有未知或未经标准化的紫外辐射;
3)反射分光光度仪光源、标准对色光源箱光源和平均北方天空日光(CIE标准照明体D65)三者的紫外辐射缺乏相关性,且未经标准化;
4)用于校正反射分光光度仪的荧光增白材料所含的荧光增白剂是塑料工业专用产品,这并不意味着它在纺织工业中用于纺织品白度测量时具有等同的性能;
5)实验中所用的荧光增白样品不规范的曝光时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荧光效率,从而影响白度评估。
荧光是一种因化合物吸收紫外光并通过量子力学系间跨越而在长波处发光的现象[。对于荧光增白物体来说,所发荧光位于可见光谱短波尾端,因此可与物体所发黄光形成互补,产生亮白效果。但是任何缺乏控制或一致性的紫外光入射到含荧光增白剂的材料上,都将导致目测评估白度的变化。如果反射分光光度仪和标准对色光源箱的入射紫外光不一致,并且标准对色光源箱所用标准日光模拟器与CIE标准照明体D65之间相关性较低,很可能会降低白度指数的实用性和可信度。
在过去几年中,AATCC颜色测量和测试方法委员会(R36)成功地开发并推荐了一个新型的、基于纺织品的荧光白度测试标准,即:AATCC评价体系11-2007: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织物白度。该标准对于改善荧光增白纺织品白度测量的仪器台间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研究人员也尝试建立其他新的方法改善白度的仪器测量与目测评估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白度指数的效用。但是,这些研究工作均未涉及上述所列第2~5项重要的未控制变量,因此,建立一个使用方便、可信度高的荧光白度测试方法尚需做大量的研究工作。